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是一种基于频域反射(FDR)或时域反射(TDR)原理设计的智能化土壤监测系统,主要用于实时、连续监测土壤水分、温度、电导率等关键参数,为农业灌溉、林业研究、地质环境监测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。
该系统通过集成多参数传感器(如土壤水分传感器、温度传感器、电导率传感器等),结合数据采集终端、无线通信模块和太阳能供电系统,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的自动化监测。传感器采用FDR/TDR技术,通过测量土壤介电常数计算水分含量,测量精度高(误差±3%以内),且不受土壤盐分、温度等因素干扰。系统支持多层土壤同步监测(典型深度为10cm、30cm、60cm),可生成土壤墒情剖面图,揭示水分垂直分布规律。
一、核心数据采集系统(获取墒情与环境参数)
该系统是监测站的“感知核心”,负责精准采集土壤及周边环境数据,核心是土壤墒情传感器与辅助气象传感器。
土壤墒情与温度传感器
功能:直接插入土壤,采集土壤体积含水量(如0-100%)、土壤温度(通常-40℃-85℃),部分高d型号可同时检测土壤电导率(反映土壤盐分)、土壤紧实度。
类型:常见为频域反射(FDR)传感器或时域反射(TDR)传感器,FDR传感器性价比高、功耗低(适配户外长期供电),TDR传感器精度更高(误差≤±1%),适合高精度监测场景;通常按不同深度分层布设(如10cm、20cm、50cm),捕捉不同土层墒情差异。
安装:需配套金属或塑料套管(保护传感器线缆,避免土壤挤压损坏),传感器探头需与土壤紧密接触,无空气间隙(否则测量值偏低)。
辅助气象传感器(可选)
雨量传感器:多为翻斗式,记录降雨量(分辨率0.2mm或0.5mm),判断降水对土壤墒情的补充作用,避免单独依赖墒情数据误判干旱/湿润状态。
空气温湿度传感器:采集监测点空气温度(-40℃-60℃)、相对湿度(0-100%RH),辅助分析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。
风速风向传感器(部分站点):用于风沙区或开阔地块,监测风速风向对土壤水分流失的影响,为墒情变化提供更全面的环境背景。
数据采集器(核心控制单元)
功能:连接所有传感器,按预设间隔(如10分钟/次、1小时/次)自动采集数据,进行数据暂存、格式转换(如将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),同时控制数据传输模块与供电系统。
特点:具备低功耗设计(适配太阳能/电池供电,待机电流≤10mA),支持多接口(RS485、模拟量接口),可接入8-16路传感器;内置存储芯片(可存1-2年数据),防止远程传输中断导致数据丢失;部分型号带本地显示屏(如LCD屏),可现场查看实时数据。
二、数据传输系统(实现远程数据交互)
该系统负责将采集器的本地数据传输至远程监控平台,确保数据实时可达,适配不同h外网络环境。
传输模块
4G/5G模块:z常用,依托移动运营商网络,覆盖范围广(农村、郊区多数区域可通),传输速率快(支持实时数据上传),需配备SIM卡(开通流量套餐),适合有手机信号的监测点。
北斗/GPS模块:用于无手机信号的偏远地区(如山区、荒漠),通过卫星传输数据,无需地面网络,但传输速率较慢(通常30分钟-1小时传1次数据),功耗略高,需配套卫星天线。
LoRa模块(近距离):适用于集中式监测(如连片农田多个监测站),通过LoRa网关汇总数据后再上传至平台,传输距离1-5km,功耗低,适合短距离、多站点组网。
天线与线缆
传输天线:4G/北斗模块需配套外置天线(增益5-10dBi),安装在监测站高处(如支架顶部),确保无遮挡(树木、建筑会影响信号);天线线缆需做防水处理(包裹防水胶带),避免雨水渗入接头。
传感器线缆:采用屏蔽线(抗电磁干扰),长度按传感器深度定制(如50cm深传感器配1m线缆),线缆外层需套PE保护管(防止鼠咬、土壤腐蚀),部分线缆需埋入地下(避免被碾压)。
三、供电系统(保障长期户外运行)
该系统为整个监测站提供稳定电力,核心是“新能源+储能”组合,适配无市电供应的户外场景。
发电装置
太阳能电池板:最主流,单块功率30W-100W(根据设备功耗选择,如仅墒情传感器+4G传输选30W,带气象传感器选50W以上),材质多为单晶硅(转换效率高,20%-23%),需配套太阳能支架(可调节角度,通常朝南30°-45°,z大化采光)。
风力发电机(可选,风力充足地区):功率100W-300W,与太阳能板组成“风光互补供电”,避免连续阴雨天太阳能供电不足,适合草原、高原等多风区域。
储能与供电控制
蓄电池:存储电能,常用12V铅酸蓄电池(容量20Ah-100Ah,如30W太阳能板配50Ah电池,可续航3-5个阴雨天)或锂电池(重量轻、寿命长,但成本高),需放置在防水机箱内,避免雨水浸泡。
充电控制器:连接太阳能板与蓄电池,防止蓄电池过充(电压过高时切断充电)、过放(电压过低时切断负载供电),保护蓄电池寿命;部分控制器带USB接口,可现场给设备充电或导出数据。
四、现场防护与支撑系统(适应户外环境)
该系统保护核心部件免受野外环境(雨水、风沙、生物、外力)损坏,确保设备长期稳定。
设备机箱
功能:放置数据采集器、蓄电池、充电控制器,材质为不锈钢(304材质,防腐蚀)或工程塑料(重量轻,适合便携站点),防护等级需达IP65及以上(防尘、防暴雨);机箱带锁,防止人为破坏或盗窃。
细节:底部预留线缆进出口(带防水密封圈),侧面设散热孔(防止夏季机箱内温度过高,影响电池寿命),部分机箱带隔热层(冬季保温,避免电池低温亏电)。
支架与基础
支架:支撑太阳能板、天线、气象传感器,材质为热镀锌钢管(防生锈),高度1.5m-3m(根据监测场景,农田通常1.5m,避免作物遮挡太阳能板);部分站点为便携设计,采用可折叠支架,方便运输与安装。
基础:固定支架与机箱,小站点可用水泥配重块(重量≥50kg,防止风吹倒),长期站点需浇筑水泥基础(深度≥50cm,固定支架底部);土壤传感器周围需清理杂草、石块,避免根系缠绕传感器或石块挤压探头。
辅助防护部件
防鼠网/防鸟刺:机箱底部或支架底部加装防鼠网(孔径≤1cm),防止老鼠进入机箱咬断线缆;太阳能板上方加装防鸟刺,避免鸟类停留排泄,污染太阳能板影响采光。
接地装置(雷雨多发区):用镀锌角钢(长度1.5m)作为接地极,打入地下,通过接地线连接设备机箱与支架,接地电阻≤10Ω,防止雷击损坏设备(尤其带气象传感器的站点,易引雷)。
